開欄語:
二十屆中央紀委四次全會公報提出,“制定新時代廉潔文化建設三年行動計劃(2025-2027年)”。這一重要部署,彰顯了加強新時代廉潔文化建設的重大意義。
五千多年中華文明孕育了豐富的廉潔文化,激勵著人們修身律己、廉潔用權,對縱深推進全面從嚴治黨、營造良好政治生態(tài)建設具有警示和啟發(fā)作用。為加強新時代廉潔文化建設,本發(fā)布特設“解字說廉”專欄,發(fā)掘漢字中蘊含的廉潔文化。本期推出《廉:有棱有角 不取不受》
“廉”,金文大篆字形上為“房頂”,下為“手持兩把稻禾”。據(jù)《說文解字》,廉,仄也。從廣,力兼切。從廣,即與房屋有關。
“廉”的演變過程
“廉”為什么與房屋和稻禾相關呢?目前中國發(fā)現(xiàn)的距今1萬年以上的栽培稻遺存至少6處。因為稻草容易塑形,遠古人類最初在洞穴棲息時,往往就用稻草遮住洞口抵御風寒。時至今日,在中國傳統(tǒng)木骨泥墻式的建筑中,稻草仍是重要原材料。因此,“廣”+“兼”是指房屋的重要組成部分。
清代段玉裁注曰:“堂之側邊曰廉,故從廣”。“堂”是中國傳統(tǒng)建筑,三面有墻,南面對著庭院敞開,用于尊祖敬神、祭天拜地、婚喪壽慶、禳鬼避兇。既然是邊角,必然有棱有角。因此段玉裁又注曰:“堂邊有隅有棱,故曰廉。”中國人的思維,總是從身邊事物想到自己。由堂邊的棱角引申為做人有棱角,廉就喻為品行端方、有氣節(jié)。
及至治國,“禮義廉恥,國之四維。四維不張,國乃滅亡。”禮、義、廉、恥是維系國家的四項道德準則,如果不能被推行,國家極易滅亡。為官,“公生明,廉生威。”教子,“君子愛財,取之有道。”國人還賦予蓮“出淤泥而不染,濯清漣而不妖”的清廉高雅之意,也將懸魚視為清廉的象征。
沒有稻草,遠古人會多些凄風冷雨;沒有棱角,堂屋不再莊嚴神圣;沒有氣節(jié),人也就失去存在的意義;沒有梁柱,國家勢必傾覆瓦解!由此可見,“廉”在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中處于何等重要的地位。
與廉相關的成語和俗語豐富多彩,它們不僅蘊含了深刻的道理,也反映了人們對廉的崇尚和追求。例如,“廉潔奉公”形容官員清廉正直、一心為公;“物美價廉”則強調商品既實惠又實用;“儉以養(yǎng)廉”則告誡人們要通過節(jié)儉來培養(yǎng)廉潔的品質。這些成語和俗語不僅豐富了漢語詞匯,也傳承了中華民族優(yōu)秀的傳統(tǒng)文化。
橫平豎直方塊字,一筆一畫有乾坤。每一個漢字,都有筋有骨、有血有肉,蘊含著做人的道理、處事的原則。從建筑到人這樣的引申變化,其實正暗含著古人對廉的最初也最直觀的看法。廉之一字,不僅指為人的正直端方,更指為官的清廉不取。